c7c7.app第一醫院劉立新團隊在肝纖維化形成及其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肝纖維化是一種常見的病理狀態,其發病機制主要是多種病因引起肝臟發生損傷,多種炎性細胞因子如轉化生長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等分泌增多,從而導致肝星狀細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活化,細胞外基質(Extracellular matrix,ECM)合成增多,最終形成肝纖維化。肝纖維化是可逆的,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將導致不可逆的肝硬化,乃至肝癌。HSCs活化是肝纖維化發生發展的中心環節。在正常的肝臟中,HSCs主要位于肝臟Disse間隙,處于靜止狀態。當肝臟發生損傷時,靜止的HSCs被激活并轉變為肌成纖維細胞?;罨腍SCs遷移至組織受損部位并逐漸積累,不僅產生大量的ECM,而且可以防止ECM被降解。因此抑制HSCs活化被認為是抑制肝纖維化的有效策略。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自噬可以促進HSCs活化,同時自噬也可以為活化的HSCs提供能量以促使其存活。自噬的調控是復雜的,其中PI3K/AKT/mTOR信號通路是調節細胞自噬的主要通路。長鏈非編碼RNA H19被發現參與了自噬體的延伸/閉合,對自噬有促進作用,具體機制可能與PI3K/AKT/mTOR信號通路有關。
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結合蛋白相關蛋白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associated protein 1,IGFBPrP1)是導師課題組十余年來研究發現的一種新的致肝纖維化因子。前期一系列研究表明,IGFBPrP1能夠活化HSCs,產生過多的ECM,促進肝纖維化的發生發展。另外,IGFBPrP1和TGFβ1可以相互調節,共同促進HSCs活化。TGFβ1是已知的最強的致肝纖維化因子,可通過自噬激活HSCs,PI3K/AKT信號通路參與了其對自噬的調控。TGFβ1也能促進H19的表達,其機制可能與PI3K/AKT的活化有關。鑒于TGFβ1與H19和自噬有關,而IGFBPrP1與TGFβ1可互為因果,因此本研究以長鏈非編碼RNA H19和自噬作為切入點,研究H19是否通過自噬調控IGFBPrP1致肝纖維化形成的作用及其機制。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首先建立膽總管結扎(Bile duct ligation,BDL)誘導的小鼠肝纖維化模型,確定肝纖維化形成過程中IGFBPrP1與H19、自噬的表達變化。結果顯示IGFBPrP1與H19、自噬呈伴隨性增高。接著研究團隊分別將腺病毒介導的IGFBPrP1(AdIGFBPrP1)在體內通過小鼠尾靜脈注射轉染C57BL/6小鼠肝組織,同時在體外轉染JS-1(小鼠肝星狀細胞株),通過qRT-PCR、Western blotting、免疫組織化學、透射電子顯微鏡等分子生物學實驗證實,IGFBPrP1激發了自噬的表達。為了明確自噬對IGFBPrP1誘導的HSCs活化及肝纖維化形成的調控作用,分別在體內和體外給予自噬抑制劑LY294002和自噬誘導劑雷帕霉素干預,實驗觀察到減少自噬可以抑制IGFBPrP1誘導的HSCs活化,ECM生成減少,肝纖維化減弱;增加自噬可以促進IGFBPrP1誘導的HSCs活化,ECM生成增多,肝纖維化加重。由于LY294002又是PI3K抑制劑,雷帕霉素是mTOR抑制劑,研究團隊同時證實PI3K/AKT/mTOR信號通路參與了IGFBPrP1對自噬的調控。另外,通過qRT-PCR、原位雜交等發現IGFBPrP1也促進了H19的表達,給予LY294002和雷帕霉素后發現IGFBPrP1可通過PI3K/AKT/mTOR信號通路促進H19的表達。最后,研究團隊在AdIGFBPrP1轉染JS-1的基礎上,將H19上調或下調,發現H19可促進IGFBPrP1誘導的HSCs自噬及活化,給予LY294002和雷帕霉素后發現PI3K/AKT/mTOR參與了其中的調控。最后得出的分子調節機制是IGFBPrP1通過PI3K/AKT/mTOR和H19的相互調控促進HSCs自噬及活化,進而促進肝纖維化形成。

圖1小鼠尾靜脈注射腺病毒

圖2分子調控機制圖
該研究由c7c7.app第一醫院科研中心實驗室劉立新教授團隊完成,劉立新教授為該論文的通信作者;c7c7.app2016級博士研究生黃婷娟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
該論文以題為“IGFBPrP1 accelerates autophagy and activation of hepatic stellate cells via mutual regulation between H19 and PI3K/AKT/mTOR pathway”發表在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IF:3.457)雜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