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第二醫院消化內鏡中心成功完成一例胃內多源發巨大早癌病變在內鏡下微創技術摘除術,標志著學科在消化內鏡下微創治療方面技術日臻完善。
消化內科收治的此例患者較為特殊,該患者因外院檢查發現胃竇一0.5×0.7cm潰瘍灶,活檢提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當地醫院建議到上級醫院就診,通過胃鏡下胃粘膜剝離(ESD)術予以切除病變,以防止該病變發展為進展期胃癌,嚴重影響患者生命。于是,患者立即就診于我校第二醫院,并在住院后再次行放大胃鏡檢查。消化內鏡中心王慧敏醫師發現該患者胃內共有3處病變,且其中兩處病變巨大,從賁門小彎至幽門前區,胃內早期病變之大,世界范圍內未見報道。消化內鏡中心主任原麗莉組織全科人員針對此例患者進行了術前討論。毓珊主任醫師建議先行消炎治療,一周后,為患者行內鏡下胃黏膜剝離術(ESD)。
該特殊患者病變胃鏡下手術切除技術難度大,術中及術后出血、穿孔、感染等風險均較大。術前,醫務人員反復與患者家屬溝通術中及術后并發癥等風險,患者及家屬仍要求胃鏡下治療。在醫院麻醉科的大力支持下,原麗莉主任制定了詳盡的手術策略,毓珊主任醫師及王慧敏醫師、武鑫醫師聯合為該患者實施胃ESD術,手術歷時11個小時,最終成功為患者剝除胃內巨大早癌病變。術后給予對癥治療,患者病情平穩,未出現任何并發癥,最終病理診斷結果為“粘膜內高-中分化腺癌,各切緣均為陰性,達到了治愈性切除的標準。”患者于一周后出院。
據原麗莉主任介紹,利用高頻電刀切開病灶周圍的黏膜,由黏膜下層剝離切除病變,適用于淋巴結轉移可能性極低(<1%)且能一次性完整切除整塊腫瘤的早期胃癌。ESD較外科手術創傷更小、并發癥更少,且能保留完整的胃功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因此,對于胃癌高風險人群,無論有無癥狀,均應積極完善胃鏡篩查,發現病變后盡早內鏡切除將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
(文/王慧敏)
Copyright 2016 sxm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晉ICP備05000478號
總訪問量: 今日訪問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