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第二醫(yī)院血管外科董紅霖團隊成功為一名急性Stanford A型主動脈夾層患者實施孫氏手術。
1月21日下午4時左右,一位未規(guī)律性治療高血壓的50歲男性患者,突然出現(xiàn)胸骨后及背部疼痛,伴大汗淋漓,且無明顯頭痛、頭暈、四肢活動感覺障礙,持續(xù)疼痛無緩解,來到我校第二醫(yī)院急診醫(yī)學科就診,行主動脈CT血管成像(CTA)診斷為A型主動脈夾層,收治到血管外科。
該患者病情兇險,隨時有破裂出血危及生命的可能,血管外科董紅霖教授立即組織全科人員制定了詳細周密的治療方案。經過積極控制血壓、心率,完善相關檢查及術前準備后,1月22日在全麻下為患者進行了孫氏手術,包括體外循環(huán)升主動脈置換術+主動脈弓重建術+胸主動脈象鼻支架植入術+主動脈造影術。考慮手術時間長,病情復雜且危重,術后患者轉入重癥醫(yī)學科繼續(xù)給予抗感染、呼吸機輔助通氣、改善微循環(huán)、加強營養(yǎng)、臟器保護、預防血栓等對癥治療,術后第七天患者病情平穩(wěn),拔除氣管插管后轉回普通病房繼續(xù)治療。
急性Stanford A型主動脈夾層(acute Stan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ATAAD) 是臨床上一種血管外科常見的急危重癥,治療難度大,死亡率高,外科手術是挽救ATAAD 患者生命最有效的方式。主動脈弓上各分支重建的手術難度大,耗時長,易造成周圍神經和血管的損傷,尤其是位置較深的左鎖骨下動脈。孫氏手術通過開胸、體外循環(huán)、右腋窩動脈插管選擇性腦灌注后進行象鼻支架植入術和弓部、根部重建,成為治療ATAAD的“金標準”。近年來,帶分支的象鼻支架逐漸用于臨床,避免了左鎖骨下動脈的深度游離和吻合,顯著簡化了手術操作并縮短了手術時間,對減少吻合口并發(fā)癥有積極意義。隨著血管外科學的迅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主動脈疾病患者可通過手術及其輔助技術得以治療。另外,手術方式、耗材研發(fā)的不斷創(chuàng)新,促進“開放”與“腔內”的有效“互補”,顯著提高了主動脈夾層患者的救治率。
我校第二醫(yī)院血管外科是山西省內最早開展血管外科工作的單位之一,是省內唯一的血管外科博士授予點,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兩項,完成省市級科研項目20余項。血管外科團隊在本案例中再次積累了A型主動脈夾層治療方面的經驗,在學科領頭人董紅霖教授和閆盛主任的帶領下,團隊本著“務實、創(chuàng)新”的工作作風、“以患者為中心”的工作理念,為更多患者提供安全精準的高質量醫(yī)療服務。
(文/閆盛)
山西省太原市
杏花嶺區(qū)五一路382號
山西省太原市
迎澤區(qū)新建南路56號
山西省晉中市
榆次區(qū)大學街98號
Copyright 2016 sxm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晉ICP備05000478號
總訪問量: 今日訪問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