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記事起,我就癡迷于讀書,喜歡點滴積累的過程,喜歡那淡淡的書香,更鐘情于翻書過程中所得到的成長和成熟。我在呂梁山一個小山溝的煤礦子弟學校讀完了小學與中學。九十年代學校邀請了我國第一位德育教授、著名演講教育藝術家李燕杰及首都師范大學郭海燕教授為中小學生做關于成長勵志的講座(后來才知道兩位教授在八十年代已經全國知名),這對一個距離縣城40公里的小煤礦的學子來說非常難能可貴。那時交通閉塞,知識資源匱乏,黨的十四大閉幕不久,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的改革開放揚起新的風帆,兩位教授結合青少年成長,用鮮活的語言開展了黨的十四大精神的宣講,雖然當時僅僅是一個小學生,但是在我們的內心埋下了希望的種子。記得初中時的語文老師侯清華,每周空出一堂課教我們去閱讀,做讀書筆記,那時的我寫了好幾個日記本,并加上目錄和座右銘,還配了插圖,那年我十四歲。
大學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和許許多多的高中生一樣,我對大學也充滿了向往和渴望,那時的大學沒有如今這么大的科研壓力,沒有不斷內卷的大學排名,大學校園內彌漫著人文氣息,讓我們度過了難忘的五年醫學院生活。
臨床醫學生的培養根植于人文素質厚土
進入c7c7.app臨床醫學專業學習后,學校舉辦了許多期人文社會科學論壇,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登上山醫講堂,就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法律、軍事等領域與青年大學生一起交流。至今讓我記憶猶新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山西煤化所名譽所長、86歲高齡的彭少逸教授帶來的《成才之路》,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日化研究院院長張高勇教授呈現的是《淺談人才培養》,他們沒有枯燥科研內容的說教,彭院士以一位科學家的理性思想和社會責任感,引導我們如何培養科學研究中的創新精神,教育我們要擁有獨立自主的思維、實事求是的學風、百折不撓的信念,更重要的是要有寬泛的知識基礎和精深的專業造詣。張院士從志向與目標、勤奮與方法、創新與求實、人格與奉獻方面進行了生動闡述。一個剛剛進入象牙塔的學生,感受兩位院士的人格魅力和學術風范,影響和感染著我們的一生。后來還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湯釗猷教授的《嚴謹進取、放眼世界》講座,感受到了湯院士深厚的人文底蘊、博大精深的科學素養、精湛的醫療技術、積極進取與孜孜不倦追求的科學精神。當然,對我影響較大的還有山西省作協副主席韓石山,韓先生是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傳記作家,做了題為《骨氣與學問》的講座,他的《文人的脾氣—韓石山文學批評選》我反復讀了四五遍,每篇都是自己喜歡的文學學術考證長文,他主編的《山西文學》我還買過幾期,從中感受到韓先生對文學、對文化、對社會的一份責任擔當。先生關于徐志摩、林徽因和陸小曼的傳記我也曾認真拜讀,讓我愛上了五四時期的新文學,喜歡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那茬文人仕女的逸聞趣事、思想境界,喜歡從歷史和考證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包括醫學問題。
當然,山西大學音樂學院樊家城教授所作的《民族管弦樂欣賞》,讓我們領略民族音樂的美妙。山西大學文學院張敏教授所講的《啟蒙一代的新人理想——從魯濱遜漂流記談起》,從一部十八世紀現實主義小說讓我們新世紀大學生體會獨立人格與理性精神。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哲學系魏英敏教授與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易杰雄教授多次來校授課,《略談中華傳統美德》《人生與道德》《鄧小平與當代中國的革命變革》《創建和諧社會》等一個個專題,引導廣大青年大學生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構建和諧社會。美伊戰爭全面開火之時,省軍區軍訓辦張培榮上校為我們揭開了電子戰的奧妙。北京聯合大學公關研究所所長李興國教授的《公關禮儀》、我國著名的環保志愿宣傳者丁兆瑞先生的《綠色長征》、太原市中院路德坤副院長的《守法是人生底線》,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香港城市大學岳曉東教授的心理學講座、改革先鋒呂日周的體制改革講座及李思進教授的《牛津訪學見聞》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映晉商文化的話劇《立秋》上映,在學校的組織下,我有幸在山西省演藝中心第一時間觀看了這一震撼人心的藝術作品。這一系列的文學哲學藝術盛宴,對于剛從小山溝走進大學的一個從精神到物質都極其匱乏的十八歲孩子,大學豐富多彩的生活讓我們獲得了無窮動力,每一場講座我都怕錯過,在文學解讀中開啟智慧之門,在音樂欣賞中點亮性靈之燈。
那個年代沒有多媒體,沒有快速發展的印刷產業,更沒有網絡軟件的普及,每次講座前,總會在學校的各個海報欄看到宣傳部老師書寫的那飄逸豪放的書法海報,教室黑板那筆意縱橫、行云流水的粉筆字寫成的講座標題,多少次吸引我駐足欣賞。在大學課堂上,侯小寶老師用他那渾厚而沉穩的聲音為我們講授《大學語文》這門課程,在黑板上寫下了“走出半個人的時代”,王志中老師講授的《中國傳統文化》,近二十年過去了,傳統文化已經滲透在我們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博學多識、慷慨激昂的學者形象就像在昨天。鄭學詩先生的《美學原理》課程持續一個學期,先生贈送了他的書籍《至樂集》,讓我了解美學,認識到美學的價值在于應用,美學的生命存在于真善美的內在聯系之中。

大學時期的部分剪報
入學的時候,學校組織了“校園十大文學之星”評。諦1ㄉ先險嬖畝了塹奈難ё髕,發現學校有那么多富有文學才華的青年學子,其中有我的同學周曉霜,目前已經成長為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學會全國委員,山西省人民醫院腎內科主任。他們開闊的思維、優美的文筆、獨到的見解、深刻的思想令人心向往之,他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對生命、生活的熱愛無不感染著我們。我在校報刊行500期的時候加入了學生記者團,難以忘記一次次筆會時,大家暢所欲言,在磨煉中讓自己成長,迸發出無數靈感與火花。無法忘記校報編輯杜莉、王志新、姚曉莉、李紅梅、王鴻雁這幾位老師的認真審慎、一絲不茍;無法忘記各位老師面對我們稚嫩的文字時,給予我們的信心和勇氣;從醞釀、構思、采訪、寫作到修改,無不傾注著幾位老師的心血。他們讓身為醫學生的我們提升了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擁有了更廣闊的思維視野,也讓彼此成為了一生的師長和朋友。做學生記者期間,為了積累素材,我每個月都要把報紙上的感興趣的內容剪下來,厚厚的幾本剪報,至今還在我的書柜里整齊擺放。大學期間,學校黨委還隆重舉行紀念五六十年代山西醫學院黨委書記高勃同志,在湖濱會堂舉行了事跡報告會,還出版了紀念文集,讓我對山醫的曲折發展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認識。c7c7.app深厚的醫學人文土壤,讓我們的大學生活變成一種不可多得的享受,更教會了我怎樣去思考,教會了我怎樣去面對,教會了我怎樣去生活。

大學同學在迎澤公園(均為校報學生記者,左一為武麗芳同學,工作于重慶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右一為田晶璧同學,工作于山西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中間為作者)
當年也有科研講座,華中科技大學盧祖詢教授關于如何申報國家自然基金的講座,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盧圣棟教授帶來《分子生物學和新藥研制》的講座,我校的趙榮瑞、曲成毅、劉慧榮、馬新亮、丁健明、段志光、王興華等教授的專業學術講座,我都準時到場,認真聆聽,作為一個本科生,聽得吃力,但是知名學者的大師風范、治學做人做學問的態度以及全校師生認真求實、積極進取的精神時刻感染著我們青年一代。
一個醫生的成長不能離開文化素質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熏陶。c7c7.app的學校領導高瞻遠矚,在我們上大學期間就成立了人文學院,在王志中、鄧蕊教授等一代代人的不斷開拓進取下,從開設人文講座到形成課程體系,從大學里自由聽講到形成教學制度,從分散的文化活動到集中的人文教育,讓山醫的學生不是過分強調技術及科研訓練,而是在研究與探尋醫學本質與價值中積累寬厚扎實的人文素質基。俳窖Э蒲Ь裼肴宋木竦娜諍。而在未來,醫學人文素養恰恰是決定一名醫生能否成為良醫、名醫、大醫的關鍵因素。幸運的是,博士在讀期間,我參加了澳門大學舉辦的兩岸四地研究生論壇,來自兩岸四地及新加坡等89所高校的118名同學共同感受彼此間思想的碰撞,智慧的激蕩與夢想的傳承,在大會現。乙浴盎チ攪剖貝艋揭窖宋木竦鬧廝堋蔽,強調醫學青年作為未來互聯網醫療發展的重要主體,必須堅持以患者利益為中心,重塑醫學人文精神。成為山西省高校中唯一獲獎的代表。每一位山醫人都有這樣的期望:從山醫畢業的學子們都具有深厚的人文素養,成為人民健康的保護者和守衛者,并從中產生一批又一批的良醫、名醫、上醫及大醫,出現具有民族和時代特色的醫學宗師。

博士在讀期間在澳門大學兩岸四地研究生論壇演講
臨床醫師的成長離不開人文素養的澆灌
得益于c7c7.app濃厚的人文教育氛圍,在山醫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提升醫學人文素養已經成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碩士畢業后我曾在醫院從事行政管理工作,在中國傳統管理觀念的影響下,醫院行政機構復雜,工作繁瑣,缺乏專業管理知識或背景,在這樣的環境中摸爬滾打,跌跌撞撞、磕磕碰碰中鍛煉了我的管理能力及組織協調能力。受組織委派擔任農村工作第一書記,參與到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中,了解了基層的工作,開闊了視野,鍛煉了心智。回頭想來,唯其有曲折,才能獲得豐富的經驗,行政管理作為我的人生難得一課,演化為豐富人生、豐富閱歷的美好回憶,帶著行政管理工作中的所學所悟,更好地能開展臨床及科研工作,為臨床工作帶來全新的視覺和思維。在臨床技能和管理思維的結合和碰撞中,激發更多的靈感,提升縝密臨床思維的訓練強度,讓復雜的臨床工作更有溫度,更有力度。在日常的臨床科研教學工作之余,我在國家級雜志發表五篇人文類的學術論文(2篇為北核期刊),在王志中教授的指導下,副主編《健康人文·失能關懷篇》,曾榮獲山西省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 “百部(篇)工程”三等獎,山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重點課題優秀成果。在這些研究中我表述了這樣的學術觀點:青年醫師唯有用最真誠的付出、堅定的職業信仰、無私奉獻精神去對待每一位患者,做一名有人文情懷的青年醫生,不斷地在對人性的理解、生活意義的追尋、生命價值的拷問中,飽含人文情懷,從而使醫學回歸人文。
在北京協和醫院學習期間,內科學系為了傳承和弘揚協和精神,定期舉辦歷史人文訪談,每次邀請內科一名資深教授進行訪談,我現場聆聽了幾位協和前輩的訪談,感受了他們的求學和在協和成長的經歷,展現了嚴謹求精、勤奮奉獻的協和精神。在每周的內科大查房、罕見病及疑難病MDT、在病案內涵質控專家會上,聆聽了沈悌、張奉春、錢家鳴、李景南等教授的教誨,感受了大師學術風范。參加了紀念林巧稚大夫誕辰120周年紀念大會,郎景和院士、王辰院士飽含人文情懷的演講,展現給我們青年一代的是林大夫對知識和技術的渴望,對真理的追求和理解,對人的善良、同情和關愛,以及用畢生力量改善人與社會健康的智慧,林大夫悲憫天下、等視眾生、盡職履職的崇高風范,撐起了道德的高度和做人的境界。協和的學生和醫生都繼承了先輩倡導的人文精神,將 “大醫精誠、懸壺濟世”的人文精神薪火相傳,并不斷發揚光大。得益于協和文化的熏陶,我更加重視人文素養的培養,針對醫學生及住院醫師的成長困惑,精心選題,在學校及醫院,數十次開展了“醫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內科思維訓練與病歷書寫”“參考協和醫院醫生培養談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等各種專題講座,與青年學生及醫師交流,在自我反思的過程中,讓我們的成長不再迷茫。在臨床工作中,我始終堅持張孝騫教授“診治患者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箴言,把尊重和關愛作為一名醫生的起點,也是醫生的永恒。
醫學是人類情感和人性的表達,其目的在于維系人類自身的價值,保護自身的生產能力。醫學是人學,醫道重溫度。時至今日,我們處在了最美好的年代,當代大學生的醫學人文教育不再像我們過去的碎片化,而是系統性、規范化。人文素質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融入我們日常的醫療實踐中。醫患關系是復雜的社會關系之一,演繹著人世間的生老病死,社會中的愛恨情仇,也有人認為我們處在了醫患矛盾激化、醫患關系緊張的最黑暗的年代,時代轉變中最重要的因素便是醫學的靈魂——醫學人文精神。撰寫此文,特別感恩c7c7.app人文素質教育帶給我們一代代山醫學子的激情、力量和操守,給予我們的見識、格局與能力。讓人焦慮的是,當前國內的醫學院和醫院過分關注于基金申請和論文發表,大部分的精力聚焦于科研素養的培養,忽略了醫療技術及人文素養的提升。醫生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一個有靈魂、有思想、有情感的社會人群,缺少醫學人文素養的醫生,在行醫路上,有可能短時間內走得快,但他一定走不遠。醫生要多一些職業自。拼偃恕⑶榕偌、撫慰百心、安頓百魂。加強醫學人文修養,實現醫學與人文的有機結合,可使診療過程更加富有人性,更加充滿溫情,這可彌合技術與人性的鴻溝,豐富人類對生死、疾苦的理解和認知,讓醫學成為完整的、完美的科學,成為有深度、有人性的科學。
正值春節、春天,思緒亦如春意不盡……
作者簡介:任俊杰,本碩博均畢業于c7c7.app,2018年取得內科學博士學位。目前工作于c7c7.app第一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山西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山西省杰出青年崗位能手、山西省“三晉英才”青年優秀人才、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山西省青聯委員,中國老年醫學學會消化分會委員,海峽兩岸衛生交流協會消化分會青年委員及肝病學組委員,山西省老年醫學學會消化分會副會長,山西省醫學會肝病專委會委員,山西省青年科技人才協會常務理事,主持省級科研項目5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SCI及國家級雜志發表論文13篇,副主編教材1部,科研成果獲得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先后獲得共青團中央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先進個人,山西省干部駐村幫扶工作模范第一書記,山西脫貧攻堅青年先鋒,山西省優秀共青團干部等榮譽稱號。
Copyright 2016 sxm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晉ICP備05000478號
總訪問量: 今日訪問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