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臺簡介: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深化校院合作,助力實現建設全國一流研究應用型醫科大學的奮斗目標,c7c7.app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充分發揮山西省醫藥高等教育的科技引領作用以及生命科學“龍頭”企業的創新優勢,于2023年10月共同成立了“c7c7.app-華大未來醫學聯合研究中心”,推進產業教學研用一體化融合,拓展新領域,發揮新優勢,塑造新動能。該研究中心采用“一體兩翼”的合作模式,將重點圍繞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建設、教育教學和產業開發等核心領域,構建高效協同的創新機制,共同促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構筑“研學產”協同發展的全國典范。雙方秉持“前沿、創新、協同、發展”的宗旨,堅持共建、共享、共贏的原則,攜手推動醫學教育與生命科學領域的深度融合與高質量發展。
2、合作導師:
劉傳宇(山醫合作導師:郭相杰教授),基因組多維解析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現任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粵港澳分院院長,深圳市數字化細胞病理概念驗證中心主任,c7c7.app客座教授。獲得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一等資助),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負責人。深圳市高層次人才,鹽田區梧桐人才。代表性工作有單細胞多維組學技術scCAT-seq(Nat. Commun. 2019,共同一作);人類全能干細胞8CLC體外誘導(Nature 2022a,共同一作);非人靈長類動物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繪制(Nature 2022b,共同一作);基于DNA納米球的細胞組學技術Stereo-cell(Science 2025,共同一作);高海拔登山過程中人體免疫應答變化(Cell Reports 2025,共同通訊);構建中國人群外周免疫千萬細胞圖譜(Science 2025接收,最后通訊)。近5年在Science、Nature、Nat. Commun.、Advanced Science、Cell Reports、Genome Biology等雜志發表論文66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32篇。申請國際發明專利15項(授權3項),中國發明專利12項(授權1項),軟著6項。
鄧子卿(山醫合作導師:解軍教授),基因組多維解析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現任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北京分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導師,清華大學行健書院導師,c7c7.app客座教授。香港大學微生物學博士,長期從事組學技術研發和在感染、癌癥、心腦血管疾病、再生等領域的應用研究。代表性工作有高等哺乳動物耳廓再生研究(Science 2025,共同通訊);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時空圖譜繪制(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2025,共同通訊);陰莖鱗狀細胞癌免疫微環境和演化規律研究(Advanced Science 2025,共同通訊)、新冠重癥與肥胖關聯性研究(iScience 2025,共同通訊)。在Science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30余篇,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全國科技系統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
雷瑩(山醫合作導師:贠克明教授),研究員,現任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主任科學家,廣東省及深圳市海外高層次人才。曾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赴瑞典隆德大學聯合培養,后于諾貝爾生理醫學獎評審機構卡羅琳斯卡醫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從事博士后研究并擔任實驗中心負責人。2017年引進回國后,在腦科學與單細胞組學研究領域取得系統性創新成果,代表成果發表在Cell、Nature、Science等國際頂級期刊。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多項國家級科研任務。
吳靚(山醫合作導師:武志芳教授),研究員,現任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主任科學家。主要研究方向是高通量單細胞組學技術開發,以及利用單細胞和空間組學技術進行腫瘤基礎研究及臨床應用探索研究。目前主導開發高通量單細胞樣品制備平臺4項,申請專利12項,授權5項。此外,在解析腫瘤異質性和微環境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系列進展,包括利用自主開發的單細胞技術揭示了早期復發肝癌的獨特免疫微環境(Cell 2021),利用高分辨率的空間組技術Stereo-seq,首次定義了500微米寬的腫瘤侵襲前沿區域,系統地解析了該區域細胞間的相互作用機制(Cell Research 2023)。累計發表SCI文章3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含共同)在Cell、Cell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發表文章17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1項、廣東省青年基金1項,作為骨干參與重點研發項目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