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臺簡介:
清華大學醫學院與c7c7.app于2023年正式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本著“服務需求、協同創新、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開啟了新一輪高水平合作新模式探索。成立c7c7.app-清華大學醫學院前沿醫學協同創新中心,雙方充分發揮清華大學醫學院在科技創新與學科引領方面的優勢,深度融合c7c7.app的區域資源和臨床實踐基礎,在合作機制創新、平臺共建共用、人才聯合培養與科研協同攻關等方面持續拓展積極探索中國特色高等醫學教育高質量發展路徑,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醫學動能。圍繞國家和地方重大健康需求,聯合開展前沿醫學研究、核心關鍵技術攻關與科技成果轉化,并系統推進新醫科背景下的高層次醫學人才聯合培養,雙方聯合簽署《前沿醫藥生物技術研究專項合作協議》,涵蓋表觀遺傳、免疫學、傳染病、腫瘤與慢性病等研究領域。
2、合作導師:
祁海(山醫合作導師:劉志芬教授),清華大學醫學院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醫學院常務副院長。畢業于北京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2003年獲得美國得克薩斯州加爾韋斯頓醫學院博士學位,之后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傳染病與變態反應病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歸國任教于清華大學。祁海教授闡述了調控濾泡輔助T細胞發育與功能的系列分子通路(Nature 2008, 2013: Science 2017: lmmunity 2018),發現了促進生發中心抗體親和力成熟的正反饋細胞動力學規律(Nature 2015, 2021),鑒定了記憶B細胞前體(Nature Immunology 2017),發現了記憶細胞的關鍵功能決定因子(lmmunity, 2024)與分化命運選擇機制(Nature lmmunology, 2024),鑒定了骨髓長壽漿細胞(Nature lmmunology 2022),定義了調控B細胞免疫記憶的腦-脾神經環路(Nature 2020),解析了體液免疫的兩性差異(Nature 2020),為理解抗體免疫記憶的發生、維持與調控做出了系統和開創性貢獻。祁海教授發表論文80余篇,其中11篇是ESI高被引或熱點論文,總被引8000余次。成果入選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曾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學基金”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是新基石研究員和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國際學者。
李海濤(山醫合作導師:解軍教授),清華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長聘教授。分子生物物理學博士,研究方向為腫瘤等疾病發生的表觀遺傳機制。主要通過結構與生化手段,結合其它細胞生物學、化學生物學、多組學等技術,研究表觀遺傳調控過程中的分子識別與催化事件,揭示相關生理病理功能,并探究“表觀-代謝-信號”調控網絡的復雜度。目前在包括Nature、Cell在內的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或綜述100余篇,總引用逾萬次。先后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中國腫瘤青年科學家獎、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獎、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清華大學學術新人等榮譽或獎勵。
紀家葵(山醫合作導師:武志芳教授),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長期致力于生殖醫學與再生醫學研究,利用人類干細胞體外分化技術,結合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及遺傳學研究方法,建立人類胚胎干細胞分化為生殖細胞體系,定向分化人類胚胎干細胞為精子細胞、卵泡細胞,重編程纖維細胞為人類丸支持細胞。并利用所建立的技術體系,與多家臨床單位合作,揭示多個造成不孕不育突變的致病機制,改進輔助生殖技術,在Nature、Science、Developmental Cell等期刊發表多篇論文。所建立的體外分化人類生殖細胞體系被選入參與中國國家航天項目天舟1號及空間站研究項目。其團隊利用細胞重編程技術獲取具有免疫豁免功能的細胞已獲發明專利,正與企業及醫院共同轉化為細胞治療技術,用于解決細胞或組織移植的免疫排斥難題及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
曾文文(山醫合作導師:范彥英教授),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基礎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于清華大學獲學士學位,德州西南醫學中心獲博士學位,美國基因泰克公司和洛克菲勒大學完成博士后研究。曾獲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優秀青年基金、海外青年人才項目,擔任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曾獲生物物理學會脂質代謝與生物能學分會青年科學家獎、細胞生物學學會青年女科學家職業發展基金獎、求是基金會杰出青年科學家獎等。研究方向為外周神經系統在中樞-外周鏈接的功能及神經免疫。曾以通訊或第一作者于Neuron、Cell Metabolism、PNAS、Protein & Cell、Cell等雜志發表論文四十余篇。擔任AJP-Endo、Endocrinology和Molecular lmmunology雜志副主編,Protein & Cell、Science Bulletin、Advanced Science、Journal of Geneticsand Genomics、Oxford Open lmmunology等雜志編委。
彭敏(山醫合作導師:武志芳教授),清華大學基礎醫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北大生命科學中心和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研究員。彭敏2005年本科畢業于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臨床醫學專業,于2010年在北京協和醫學院獲得免疫學博士學位,2010-2017年在紐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從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為mTORC1調控機制和免疫代謝,相關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在Cell (2014)、Science (2016)及Nature (2017)等雜志,并獲得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2015年度Postdoctoral Research Award(杰出博士后)榮譽稱號。2017年自實驗室建立以來,以通訊作者身份在Nature lmmunology (2024)、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2023, 2024)、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s (2021)及Cell Reports(2019)等雜志發表研究成果,并獲得中組部青年千人稱號(2018)以及“求是”杰出青年學者獎(2019)。
郭永(山醫合作導師:陸利教授),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在清華大學醫學院獲博士學位,2006年加入清華大學任教。從事重大疾病的診斷技術和臨床應用研究。學術成果包括發表SCI論文50余篇,授權專利50余項,獲批國家標準4項,獲批著作權證3項,主譯或參編著作4部。轉化成果包括分子診斷產品獲得中國醫療器械批文5項,入選“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全國科技周”、“中國體外診斷優秀創新產品金獎”展覽,獲“北京市科學技術二等獎”、“國家重點新產品”獎等榮譽。
苑克鑫(山醫合作導師:李晉教授),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長聘副教授,清華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腦與智能實驗室、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研究員。長期致力于探究大腦感覺信息處理的中樞神經機制,結合自主創新的組織光學透明化技術,開拓性地揭示了高級聽覺丘腦的聯接架構,進而發現了其生理功能,解析了其工作機制,并實現了研究成果向人工智能領域的有效轉化。作為通訊作者,他近年來在Neuron、TPAMI、Journal of Neuroscience和Cerebral Cortex等發表文章多篇,并受邀為神經科學領域著名綜述期刊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獨立撰寫綜述論文。曾作為亞洲唯一委員連續三年參與組織美國“聽覺神經科學的進展與展望”(APAN)會議(美國NIH支持的年度會議),曾于2019年獲(科技部)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學者獎,F任中國神經科學學會認知神經生物學分會副主委,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聽覺、語言和交流分會副秘書長,中國神經科學學會感覺與運動分會委員,以及中國睡眠研究會第四屆生理與藥理專業委員會委員。
賈怡昌(山醫合作導師:張承武教授),清華大學基礎醫學院副院長,長聘教授。2006年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2007-2012年在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杰克遜實驗室博士后研究,F任清華-北大生命聯合中心、清華-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清華腦與智能實驗室研究員,疑難重癥及罕見病全國重點實驗室清華大學負責人,清華大學基礎醫學院再生衰老慢病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神經系統疾?,实验室研究重点包?:① 建立新的合理的神經系統疾病的細胞和動物模型,重點聚焦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② 利用含有疾病突變基因敲入的動物模型探究疾病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③ 開發新的基因治療策略,如基于腺相關病毒(AAV)的基因遞送及反義寡核苷酸(ASO)介導的基因表達調控等技術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