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學分會全國學術會議在江城武漢舉辦,我校第二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趙長青教授在會議期間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專訪,就醫學人文、醫學科普、科研與臨床的關系回答了記者提問。
趙長青以《櫛風沐雨四十年,勇毅前行譜華章》為題,分別通過“聚焦人文精神,以仁愛打造新型醫患關系”“醫療與科普,現代醫生的雙重責任”“開拓創新,填補我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發展的空白”三個篇章,結合實例全面地介紹了其從醫四十年來的醫者情懷、科學貢獻和學科發展。第一部分通過他臨床實踐中的具體案例重點強調作為醫療實踐主體的醫生在日常醫療工作中如何把醫學人文與哲學交叉融合,構建新型醫患關系;第二部分從“上醫治未病”切入,結合他三十年前獲得山西省科普大賽一等獎的文章《吞噬細胞的自述》以及發表在《文匯報》、后被中央人民政府官網收錄的另外一篇科普文章《秋季謹防鼻出血》,側重介紹醫者的科普與醫療雙重責任;第三部分就學科發展的戰略布局和具體實踐,以氣道炎癥的神經免疫機制研究及其成果轉化為話題,分析探討了作為一名臨床醫生如何堅持《實踐論》的觀點,厚積薄發,把臨床發現的問題上升為科學問題,立項研究取得成果后反哺臨床,提示臨床醫生也應該具備作家、科學家、哲學家等素養,以便成為復合型人才。
在文章中,記者感言,櫛風沐雨四十余年,趙長青教授已把生命融于醫學,醫學也印證了他的天賦與努力。過往的成就他早已淡然。面對未來之路,他篤信,中國耳鼻喉頭頸外科領域發展空間非常廣闊,要堅持實踐論與人文精神,以臨床問題為導向開展基礎性科學研究,把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應用,力求為患者帶來福音。
會議期間,趙長青應邀做題為《上氣道高反應性炎癥發病機制—30 年回顧與展望》的專題發言。他結合自己執筆、國內著名專家共同參與編寫、被《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錄用的文章“翼管神經切斷術的原理與實踐”談起,其中特別提及,他職業生涯的終極夢想是圍繞過敏性鼻炎的發病機制,從神經免疫入手,精準繪制中樞鼻過敏圖譜,通過人為藥物干預有效控制臨床癥狀。
趙長青課題組博士生王艷杰作了題為“TRPV1在過敏原誘發的氣道神經免疫源性炎癥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大會發言(注:TRPV1:瞬時受體電位香草醛亞家族1,又稱辣椒素受體)。
(文/張皓翔、王艷杰)
Copyright 2016 sxm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晉ICP備05000478號
總訪問量: 今日訪問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