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我校崔永萍團隊與山西省腫瘤醫院病理科和樣本庫團隊合作,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劉芝華/焦宇辰團隊、深圳灣實驗室詹啟敏院士團隊原創合作研究成果《Integrated Multi-omics Profiling Yields a Clinically-Relevant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for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在國際頂級期刊Cancer Cell(IF=38.585)發表,這是國際上首個基于大樣本和多組學數據對食管鱗癌進行分子分型的研究。
該研究納入155例食管鱗癌患者配對樣本進行了全基因組、表觀基因組、轉錄組和蛋白質組數據層面的全面整合分析;利用多組學分析首次將食管鱗癌分為細胞周期通路激活型(CCA)、NRF2通路激活型(NRFA)、免疫抑制型(IS)和免疫調節型(IM)(圖1)。CCA亞型體現在細胞周期檢查點基因的變異,而NRFA亞型則有NRF2通路基因的激活。CCA和NRFA亞型患者均具有CpG島甲基化表型(E-CIMP+),并與淋巴節轉移和臨床分期相關。IS和IM亞型是免疫細胞高浸潤型,但腫瘤組織浸潤的免疫細胞類型不同。研究者進一步利用43例接受PD-1抗體單藥治療隊列研究,發現IM亞型對免疫檢查點阻斷療法(ICB)有更好的治療響應,并基于該隊列ESCC組織多組學數據開發了識別IM亞型患者的分子特征分類器。本研究首次基于多組學數據對食管鱗癌進行分子分型,并為每個亞型尋找了潛在的治療靶標和/或診斷標志物,為后續開展針對食管鱗癌各亞型的藥物研發及臨床實驗研究,制定出針對不同亞型食管鱗癌的精準治療提供了可能。
食管鱗癌多組學分子四分型及其潛在治療靶標
食管癌是消化系統高發惡性腫瘤,在全球發病率排名第七,死亡率排名第六,我國食管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首位,食管鱗癌(ESCC)是食管癌主要的病理類型,其起病隱匿、缺乏有效的診斷標志物、惡性程度高,預后極差。近年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已有不同的學者對食管鱗癌組織的進行不同層次的組學研究,以期闡明食管鱗癌中基因變異及其臨床意義,但其樣本例數少、觀察視角單一,對臨床治療方案缺乏有效的指導意義。而從多組學多層面多視角挖掘食管鱗癌的致病機制,明確其分子分型,尋找相應分子亞型的治療靶點,已成為食管鱗癌研究領域的重大研究課題。
崔永萍教授團隊多年來潛心致力于食管鱗癌致病機理研究。2016年在百度基金會的支持下,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分子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圳灣實驗室、山西腫瘤醫院等多家單位,共同開展山西及新疆等地的食管鱗癌的大樣本和多組學研究,先后完成了全球最大的508例食管鱗癌全基因組學研究(2020年Cell Research IF=46.378)、94例的食管鱗癌蛋白組及磷酸化蛋白質組學研究(2021年STTT IF=38.1)、528例食管鱗癌的基因結構變異研究(2022年Nature communications IF=17.694)以及本次的155例食管鱗癌的多組學研究,同時對研究中發現的一系列食管鱗癌相關基因進行了功能和機制研究,連續取得了系列原創成果,為闡明食管鱗癌的致病機制及分子分型、尋找有效的診斷標志物、藥物靶點和制定臨床精準治療方案提供了理論依據。
原文鏈接:https://www.cell.com/cancer-cell/fulltext/S1535-6108(22)00590-6
(圖文/皇甫亮)
Copyright 2016 sxm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晉ICP備05000478號
總訪問量: 今日訪問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