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敏
中醫博士,藥學院中藥學教研室青年講師,主治中醫師,2022級中藥學專業兼職輔導員
E-mail: margot_gao@sxmu.edu.cn
教育經歷
2015年9月-2019年6月 上海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
2007年9月-2014年7月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本碩連讀-聯合培養,醫學碩士/學士
工作經歷
2020年5月-至今 c7c7.app 藥學院 中藥學教研室
學術任職
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中藥學課程聯盟理事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基礎理論分會青年委員
中國民族醫藥學會藥食同源分會理事
中國民族醫藥學會方藥量效研究分會理事
山西省老中醫藥專家高建平學術經驗繼承人
傅山醫學學術流派傳承人
耳穴貼藥診療法傳承人
榮譽獲獎
1. 獲 2021 年山西省普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大賽三等獎
2. 獲c7c7.app首屆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大賽特等獎
3. c7c7.app2022年度青年教師教學競賽醫科組二等獎
4. c7c7.app第三屆教學創新大賽三等獎
5. 2022年山西省科技工作者雙創大賽銅獎
教學情況
承擔藥學院本科生中醫藥類相關專業課程7門,包括:《臨床中藥學》(課程負責人)、《方劑學》、《中醫學基礎》、《中藥認知與專業技能拓展》、《中醫診斷學》、《中藥古典文獻》、《中藥標本館開放實驗》等。承擔基礎醫學院本科生專業限選課 1 門(《中醫基礎理論》)。承擔全校本科生公共選修課 1 門(《天然藥物的繼承與發展》)。
研究領域
作為臨床與科研并重的復合型學者,深耕藥食同源領域的創新開發研究。聚焦山西道地藥材資源開發,系統開展潞黨參等特色藥材的功能解析與產品轉化研究,成功研制潞黨參系列藥食兩用產品并完成上黨參膏制劑工藝優化。同時致力于傅山醫學學術思想的臨床轉化研究,構建傳統醫學理論與現代健康產品研發的協同創新體系。
代表性科研、教改項目
1、山西省科學技術廳, 山西省基礎研究計劃(自由探索類)項目, 202303021222132, 潞黨參通過代謝編程改善肥胖相關炎癥的機制研究, 2024-01 至 2026-12, 5萬元, 在研, 主持
2、平順縣藥豐農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 橫向課題, 2022PSLD04, 潞黨參“生產+加工+科技”高質量發展項目課題四(潞黨參藥食同源功能產品開發), 2022-06 至 2025-05, 10萬元, 在研, 主持
3、山西省教育廳, 山西省高等學??萍即蔥錄蘋钅? 2021L235, 上黨參膏工藝及初步藥效學研究,2021-09 至 2023-10, 2萬元, 結題, 主持
4、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資助項目,2019YFC1710800,高品質道地中藥材恒山黃芪、潞黨參、北柴胡生態種植示范研究,2019/07-2022/12,699萬元,已結題,參與
5、山西省教育廳,基于 OBE 理念的《臨床中藥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探索,2022 年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創新項目(J20220382),主持。
代表性論著
1、 姬惠鑫;高敏;溫嘉琪;王利珍;白云娥;高建平;古方上黨參膏提取工藝及免疫調節藥效評價[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25,45(02):121-127.
2、 Hongli Li; Min Gao; Ziyu Chen; Zhenyu Zhou; Wei Li; Xiaoyang Zhang; Xi Jiang; Lingling Luo; Fei Li; Gaorui Wang; Yu Zhang; Xingxu Huang; Jingning Zhu; Shengjie Fan; Xiaojun Wu; Cheng Huang ; Hordenine improves Parkinsonian-like motor deficits in mice and namatodes by activating dopamine D2 receptor-mediated signaling, Phytotherapy Research, 2023, 1(13)
3、 Liu Yalei; Zhou Zhenyu; Gao Min; Ji Guang; Huang Cheng; Fan Shengjie ; Therapeutic effects of herbal formula Huangqisan on metabolic disorders via SREBF1, SCD1 and AMPK signaling pathway,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2021, 19(2): 167-176
4、 高敏;李德剛;沙妙清;李曉蕓;楊柏燦;利膽軟堅方降脂減肥作用及其對膽汁酸代謝輪廓譜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20, 26(11): 92-99.
5、 高敏;楊柏燦;關于桂枝應用的幾點思考[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9,34(02):477-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