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志華課題組報道異體肝星狀細胞誘導擴增Treg細胞治療自身免疫性肝炎小鼠的實驗研究
近日,c7c7.app第二臨床醫學院鄧志華課題組在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Adoptive transfer of regulatory T cells stimulated by Allogeneic Hepatic Stellate Cells mitigates liver injury in mice with concanavalin A-induced autoimmune hepatitis”的研究論文。
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是一種免疫介導的肝。⒉』粕婕耙糯、環境等因素,最終肝臟免疫耐受被打破,引起肝臟自身免疫反應,出現肝臟炎癥壞死,并可進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自20世紀50年代首次應用潑尼松(聯合應用或不聯合硫唑嘌呤)治療以來,這一標準療法已保持數十年不變,但停藥后病情極易復發甚至惡化。因此,研究新的治療策略控制AIH進展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AIH患者體內的調節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數量減少、功能缺陷,在疾病活躍期更為明顯。Treg細胞是重要的免疫調節細胞,可以特異性抑制活化T細胞,且該抑制作用無MHC限制性,FoxP3是Treg細胞分化和發育的關鍵基因,有理由認為過繼轉移Treg細胞治療AIH是替代或協同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的有效方法,如何有效擴增Treg細胞并在體內發揮免疫調節功能,是目前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鄧志華課題組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發現肝星狀細胞(HSC)在肝纖維化中發揮關鍵作用,此外近年研究還發現HSC具有免疫細胞特征,直接參與肝臟的免疫調控,但由于HSC是肝臟的非實質細胞,數量極少,分離小鼠原代HSC非常困難,限制了其研究進展。課題組經過不斷摸索研究,運用OptiPrep分離液結合原位手工灌注法分離到BALB/c小鼠高純度高得率的原代HSC,倒置熒光顯微鏡下觀察:新分離的HSC呈圓形,具有豐富的脂滴,在328nm波長的紫外光激發下自發藍綠色熒光,逐漸從圓形變為梭形或星形,培養7d后,伸出細長的偽足。原代HSC油紅O染色陽性,胞漿中的脂滴呈紅色,細胞核呈藍色,傳2代后免疫細胞化學染色HSC完全表達α-SMA和Desmin,自發活化。課題組進一步將BALB/c來源的HSC與C57BL/6小鼠脾臟來源的Treg細胞共培養,觀察HSC對Treg的誘導作用,異體活化的HSC可在體外呈劑量依賴性、通過細胞-細胞直接接觸方式誘導Treg增殖,擴增的Treg可有效表達FoxP3,在體外可有效抑制Teff細胞增殖。為進一步證實擴增的Treg的免疫調節活性,將擴增的Treg通過尾靜脈注射到ConA誘導的AIH小鼠體內,觀察其對AIH小鼠受損肝臟的影響,發現擴增的Treg可調節AIH小鼠脾臟Treg/Th17比例失衡,肝臟炎癥和肝細胞壞死明顯減輕[圖2],血清ALT、AST水平IL-6、TNFα、IFN-γ水平降低,發揮了良好的治療作用。該課題為尋找替代糖皮質激素/硫唑嘌呤治療AIH的免疫細胞療法提供了可靠的實驗研究結果。

圖1分離的原代肝星狀細胞倒置熒光顯微鏡下自發藍綠色熒光(A)和油紅染色(B)圖片

圖2過繼轉移體外擴增的Treg細胞后AIH模型小鼠肝臟病理變化(A:正常肝臟B:AIH模型肝臟C:過繼轉移Treg后肝臟)
上述工作主要由c7c7.app第二臨床醫學院鄧志華課題組的博士研究生黃會芳(單位:c7c7.app第一醫院消化科)完成,鄧志華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