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一院乳腺科賈紅燕教授團隊構建了浸潤性導管癌凝血相關基因預后模型
乳腺癌(Breast cancer,BC)是一種最常見及造成女性腫瘤相關死亡率第二高的惡性腫瘤,其預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診斷的周期和準確性。因環境、遺傳等多種致癌因素作用,乳腺癌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從基因組學角度探索乳腺癌的診斷預后價值,發現檢測乳腺癌早期的診斷標志物顯得尤其重要。
目前浸潤性乳腺癌中大多數病例是由浸潤性導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引起的,但由于缺乏IDC治療的分子靶點,IDC患者的深度治療仍然是一個挑戰。血栓形成與癌癥的關聯已經被認識了150多年,癌癥是靜脈血栓栓塞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一方面,凝血系統,特別是組織因子(tissue factor, TF)通路是一種重要的先天性防御機制,可以止血,限制損傷后的感染,幫助傷口修復和組織完整性的恢復。腫瘤細胞利用這些宿主保護途徑的功能來塑造腫瘤微環境(TME)并發生轉移。在轉移中,TF引起的凝血、FI蛋白原和蛋白酶激活受體4(PAR4)信號激活血小板促進腫瘤細胞在血液中的存活和在遠處的寄宿。另一方面與凝血障礙相關的生物標志物在肺癌、結直腸癌、卵巢癌和膠質母細胞瘤中顯示出預后相關性。但是關于凝血與浸潤性導管癌預后的研究尚未見報道。
c7c7.app附屬第一醫院乳腺科賈紅燕教授及其研究團隊長期從事乳腺相關疾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工作,擅長各種乳腺疑難病例的診治,尤其在早期乳腺癌診治、個體化治療方面有深入的研究。近日,研究團隊利用生信分析方法比較原位導管癌與浸潤性導管癌之間具有明顯差異的凝血相關基因并進行生存分析驗證,成功構建了一個由SERPINA1、CAPN2、HMGCS2、MMP7和PLAT 5個基因組成的預后模型。并且建立了預測IDC患者1-5年生存列線圖。該模型發現,SERPINA1和PLAT的表達與IDC的生存顯著相關,有望成為臨床浸潤性乳腺癌新的預測生物標志物。
該研究成果以“A Coagulation-Related Gene-Based Prognostic Model for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為題目發表于雜志《frontiers in genetics》。文章第一作者是c7c7.app2018級博士研究生李菁,賈紅燕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