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信息學分析發現肝細胞肝癌診療新靶點——范益民課題組研究成果在權威學術期刊發表
據2020全球腫瘤流行病統計數據(GLOBOCAN 2020)估計,全世界肝癌新發病例約90.57萬,死亡病例約83.02萬,居惡性腫瘤發病率第6位,死亡率第3位。其中,中國人群肝癌新發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別占全世界的45.27%和47.12%。雖然肝癌的治療手段包括手術切除、肝移植、介入治療、靶向治療及免疫治療等多種形式,但患者預后仍不能令人滿意。
生物信息學對于現代生物學和醫學數據的分析具有重大意義,其研究成果將對人類社會和經濟產生巨大推動作用。通過生物信息學的方法,對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微生物組學,表觀遺傳學,代謝組學,免疫組學等各種不同的組學數據進行分析,對疾病機制機理研究,相關基因的發現,藥物靶點分析,藥物發現,以及疾病的個性化治療提供了新的見解與解決方案。
近日,c7c7.app第一醫院范益民教授團隊通過生物信息學分析發現,PDZ-binding kinase (PBK)在肝細胞肝癌患者體內表達明顯增高,且與患者不良預后及免疫治療密切相關,PBK可作為肝細胞肝癌預后不良的生物標志物和潛在的免疫治療靶點。該研究結果以題為“High expression of PDZ-binding kinase is correlated with poor prognosis and immune infiltrate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研究報告在《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在線發表。課題組博士研究生慕偉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課題組負責
人范益民教授為通訊作者。
該研究經過多個獨立數據庫證實,PBK在肝細胞肝癌組織中表達極高,且PBK高表達組患者的預后較差,是影響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另外,本研究首次分析了PBK的表達與肝細胞肝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首次通過ROC曲線確定了PBK在肝細胞肝癌患者中的診斷價值,特別是首次報道了PBK的表達與腫瘤浸潤淋巴細胞、趨化因子和受體之間的相關性。這些研究結果有助于我們建立以PBK為核心的肝細胞肝癌診療研究方向,為我們后續研究做理論基礎。
部分研究數據和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