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濟民,二級教授,現任c7c7.app生理學系主任、細胞生理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杰青”,山西省“三晉英才”計劃高端領軍人才,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c7c7.app國家級科技領軍人才等。主要從事循環生理、生物節律和納米醫學研究。先后主持國家及科研項目10多項,發表科研論文250多篇,論文被引5000多次,論文影響因子總計超過1100。

解軍,二級教授,現任c7c7.app校長,教育部基礎醫學教指委委員,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副理事長,煤炭環境致病與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c7c7.app-清華大學醫學院前沿醫學協同創新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神經管畸形等出生缺陷疾病發病機制與干細胞再生醫學,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課題10余項,發表SCI論文100余篇,獲批發明專利10余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山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二等獎等10余項。

賀培鳳,教授,博士生導師,校黨委副書記,山西省醫學信息學學科創始人,研究方向為醫學信息學。主持和參與省級、國家級科研項目30余項,編寫國家規劃教材5部,一般教材2部,主編、主審學術著作3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151篇,申請發明專利10項、獲軟件著作權2項,并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及以上獎勵8項。

崔永萍,二級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主要研究方向為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演化及腫瘤微環境研究。近年來在主流學術雜志Cancer Cell等發表SCI論著40余篇,他引1000余次。獲得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級項目20余項,榮獲中國抗癌協會科技二等獎、山西省自然科學一等獎等。

張策,c7c7.app生理學系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在研1項國家基金。目前主要研究領域是腦老化認知改變的機制級影響因素。主要的關注點有三個方面:1.腸道微生態與腦老化認知改變的關系;2.腸道微生態的代謝組學與腦老化認知改變的關系;3.老化過程出現的肌少癥的機制及影響因素。

張瑞平,二級教授,現任山西省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山西省科協副主席,c7c7.app醫學技術研究院院長,國家基金委一、二審專家,國家高層次人才計劃領軍人才、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國家衛健委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擔任Nano Biomedicine and Engineering主編,山西省重點實驗室主任,山西醫學會放射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等20多項。第一和通訊作者發表SCI期刊100多篇,1區80篇,部分發表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PNAS、Adv. Mater。

成曉龍,教授,博士生導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項,發表SCI期刊論文近30篇。獲中國抗癌協會2017年度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二等獎,獲2項專利,參與多部書籍的編著。主要研究方向是食管鱗癌的腫瘤病因學。

王曉暉,病理學教授,博導,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山西省“三晉英才”支持計劃拔尖骨干人才。主要開展神經退行變疾病和心衰晝夜節律調控機制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省部級科研項目6項,發表SCI論文20余篇,獲山西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獲山西省高等學校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項。

楊利軍,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后主持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省部級科研項目,榮獲山西省科技廳(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山西省教育廳(科學技術)一等獎2項等榮譽,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項,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SCI收錄4篇。目前研究方向:腫瘤分子生物學、小肽藥物設計與研發。

章毅,教授,博士生導師,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山西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主要從事糖尿病、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謝性疾病的藥物干預新機制研究,并應用傳統生物學,結合組學大數據、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等研究策略開展新型代謝性疾病藥物先導化合物高通量篩選及優化。

陸利,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解剖學會理事,山西省解剖學會理事長,山西省專家學者協會醫學分會副會長。近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和省級科研項目5項,在Stem Cells,Scientific Reports, Stem Cell Development等期刊發表科研論文,發明專利1項。榮獲山西省教育廳一等獎1項,山西省科技廳三等獎1項,參編多部國家級規劃教材。

楊濤,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后主持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省部級科研項目,榮獲山西省科技廳(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山西省教育廳(科學技術)一等獎2項、山西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等榮譽,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項,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SCI收錄10篇。目前研究方向:大腸癌等消化道惡性腫瘤侵襲轉移分子驅動機制、腫瘤靶向藥物耐藥、腫瘤免疫逃逸等分子機制研究。

王麗,病理學教授,博導,“三晉英才”青年優秀人才,山西省個人二等功,山西省醫師協會行為醫學專委會副主委。主要從事心腦血管疾病的細胞死亡調控機制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省級項目3項。發表SCI論文23篇及中文核心期刊論文10余篇,研究成果獲華夏醫學科技獎二等獎,山西省高等學校優秀成果二等獎。

宋國華,三級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兼任中國實驗動物學會高校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九屆山西省優秀科技工作者!吨袊鴮嶒瀯游飳W報》、《中國比較醫學雜志》等雜志編委。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省部級科研項目9項,主持4項省級教改項目,編制山西省地方標準8項。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58篇,其中SCI論文11篇。獲學術性獎勵7項。

鄭國平,男,1962年生,博士生導師,c7c7.app教授,澳大利亞悉尼大學Weatmead研究所CTRR NHMRC研究員。主要從事腎臟纖維化發生機制和治療以及腎臟細胞再生研究。在JASN、Kidney Int、Am J Pathol等SCI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0余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

盧學春,男,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血液科主任,主任醫師, 教授,中央軍委保健會診專家。擁有國家新藥發明專利2項,國家實用專利1項。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國家科技部重大新藥創新項目分題1項、國家科技部重大支撐項目分題1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14篇,其中SCI論文31篇,累計影響因子30分。

王興,男,36歲,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2018年3月,獲教育部頒發“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十六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2019年3月,入選“三晉英才”青年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主要研究方向為頜面部軟硬組織再生,近三年第一作者發表SCI科研論文15篇,累計IF>70,主持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12項,其中在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

于琦,c7c7.app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三晉英才、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山西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其中被SCI收錄論文16篇;主持國家級項目3項、省部級項目13項;申請發明專利10項;獲批軟件著作權2項;譯著1部。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山西省教學成果特等獎等獎勵8項。

宋恒,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高層次海外人才項目(2018)。2009年南京大學本科畢業,2015年在美國波士頓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之后加入美國勞倫斯國家實驗室從事博士后工作。長期從事合成生物學和化學生物學的研究,圍繞生物合成通路中關鍵酶的挖掘、機理解析和改造,在天然產物藥物生物合成通路設計和其生產轉化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研究成果。

郜原教授,中共黨員,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c7c7.app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院院長,視覺科學研究院院長;兼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眼科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市視覺損傷與再生修復重點實驗室PI;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計劃青年項目首席,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免疫學組委員,中國藥理學會抗炎免疫藥理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重慶市醫學會眼科學專委會眼免疫(葡萄膜炎)學組副組長、眼科學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評審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部級重點項目等10余項。多次應邀在美國視覺和眼科學研究學會、國際視覺科學研究協會、全國眼科學學術大會、中國眼科學和視覺科學研究大會做專題發言和大會發言。獲得美國視覺和眼科學研究學會新銳研究獎、亞太區視覺科學研究最具轉化潛力獎、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生物技術青年人才優秀團隊獎等。

焦向英,男,1973年9月生,陜西富平人,生理學博士,教授,F為中國生理學會理事,循環專業委員會委員,醫學教育信息化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山西省僑聯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西省生理學會理事,山西省生物工程學會理事,山西省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 主要研究方向為心肌缺血性疾病、糖尿病。曾獲山西省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競賽一等獎并榮立一等功,2004年獲“山西省勞動模范”稱號,多次被評為學校中青年教學能手、優秀教師、優秀共產黨員。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0項,參與國家自然基金2項,發表各類論文40多篇;培養博士研究生3名,碩士研究生34名;主編生理學教材1部,副主編2部,參編3部。博士后研究人員專業方向:1、糖尿病發病機理及防治;2、心肌缺血與心肌重構。擬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專業方向:臨床、基礎醫學、生物學等相關專業。Email:jiaoxyty@163.com。

張宇,男,教授,博士生導師,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三晉英才”拔尖骨干人才,現任c7c7.app基礎醫學院副院長。本團隊依托細胞生理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具有在體多通道電生理、腦片及單細胞膜片鉗等電生理設備,行為學檢測、形態學研究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的相關設備,有專用細胞培養室和SPF級小動物屏障實驗室等先進條件,能夠為博士后研究提供充分的硬件保障。本團隊有3位教授、2位副教授和2位講師,主要進行中樞痛覺調制、電針鎮痛機制以及痛情緒、抑郁等負性情緒發生和緩解機制的研究。Email:zhyucnm@163.com。

范彥英,本碩博畢業于浙江大學,現為c7c7.app基礎醫學院藥理教研室副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卒中學會青年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卒中學會新藥研發與評價分會副秘書長,山西省“三晉英才”優秀青年人才。作為負責人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4項,獲得省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專利2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11篇。團隊主要專注于缺血性腦卒中發病機制及治療方面的研究。擬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專業方向為生物學、基礎醫學或藥學,實驗室擁有充足的科研經費,成熟科研平臺,可為研究人員提供相關科研保障。E-mail:fyanying6@hotmail.com。

武秀萍,女,1975年8月生,山西運城人,口腔正畸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國際牙醫師學院院士,F任c7c7.app口腔醫(學)院正畸教研室主任、正畸科主任。主持國家自然基金1項,主持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項目、省衛健委“四個一批”科技興醫創新計劃重大科技攻關專項等省級課題15項,榮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山西省高校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山西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博士后研究人員專業方向:1、錯頜畸形的矯正機制;2、口腔生物醫用材料的研究。擬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專業方向:材料、口腔、化學、臨床醫學等相關專業。郵箱:77wxp@163.com。

郗彥鳳,博士,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擅長腫瘤病理診斷和分子病理學研究。曾在美國塔夫茨醫學中心、萊西醫院、哈佛醫學院及上海腫瘤醫院進修學習。發表論文百余篇,SCI論文20余篇。參與編寫論著4部。主持省級課題4項,獲省科技進步獎8項。省青年醫學專家、省衛計委高端領軍人才,省學術技術帶頭人,省三八紅旗手,省優質服務示范先進個人。2017國家衛計委優質服務示范先進個人。2019年 “三晉英才”拔尖骨干人才。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淋巴瘤和結直腸癌的研究,在郗彥鳳教授的帶領下,經過10余年的建設,已發展為研究方向明確,具有較高研究基礎和水平的科研團隊。E-mail:xiyanfeng1998@163.com。

張睿娟,山西白求恩醫院血液科主任醫師,博士、博士后,碩士生導師,從事髓系腫瘤、造血干細胞移植、出凝血疾病工作。擔任中華醫學會血液學血栓與止血學組委員、省“百千萬衛生人才培養工程”骨干精英人才人選。所在學科為省重點學科,課題組目前主攻髓系腫瘤發病機制基礎和臨床研究,結合單細胞多組學、生物信息學方法,深度解析疾病異質性。聯系方式:E-mail:13593169668@163.com。

張承武,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樞神經退行性病變的相關研究,利用細胞、線蟲、果蠅、斑馬魚、小鼠等多種模型,揭示中樞神經系疾病的分子機制,結合化學、納米技術開發帕金森病等中樞性神經系統疾病生物標志物探針,篩選新型治療藥物。已發表第一作者/通訊作者文章30余篇,獲第一申請人授權專利6項。基于研究需要,擬招收博士后1-2名,要求有生物學、化學研究背景,已發表有影響力SCI論文者優先。電子郵箱:chengwu_zhang@sxmu.edu.cn。

應建明,主任醫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病理科主任,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腫瘤病理診斷及分子病理診斷工作。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在 Cell Research Annals of Oncology、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BLOOD、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等國際著名期刊100多篇。作為項目牽頭人完成了10 余項全國臨床多中心研究,制定10余項指南和專家共識。承擔國家科技部重大專項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10余項。獲省部級科技獎助 4項,F擬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專業方向為腫瘤診治轉化研究,可為博士后研究人員提供完善的科研技術平臺和硬件設備及充足的科研經費。聯系電話:010-87787515(辦公電話)。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