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細胞生理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曹濟民教授團隊在《Cellular and Molecular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中國科學院一區期刊)發表了題為“Elevated bile acids induce circadian rhythm sleep disorders in chronic liver diseases”的研究論文(DOI:10.1016/j.jcmgh.2024.101439),周嵐副教授和博士生閆敏為共同第一作者,曹濟民教授為主通訊作者。

睡眠紊亂一直是困擾慢性肝病患者的一個重要臨床問題,低質量睡眠不僅使患者生活質量下降,還可加重病情進展,從而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研究團隊通過對不同慢性肝病病人睡眠-運動日節律的監測,發現高膽血癥是擾亂慢性肝病患者睡眠紊亂的重要誘發因子,與無高膽血癥的慢性肝病患者相比,有高膽血癥的慢性肝病患者的睡眠質量明顯降低,且這一現象與慢性肝病的種類無明顯關系。該研究進一步運用高膽血癥小鼠模型證明血液中超標的膽酸可通過血腦屏障侵入下丘腦的視交叉上核(SCN),激活了SCN神經元上的膽酸受體TGR5,通過TGR5-ERK-CK1ε通路增加了核心生物鐘蛋白PER2的磷酸化水平,Per2磷酸化促使其在胞漿內大量聚集難以入核,從而促進了受其轉錄抑制的鐘基因的表達,并加快了機體內源性振蕩周期;另一方面,高膽血癥還減弱了SCN內DRP能神經元對光照導引作用的響應,從而使機體縮短的內源性周期難以適應外界24小時的晝夜更迭,進一步加重睡眠節律紊亂,降低睡眠質量。

圖1. 高膽酸血癥誘發睡眠日節律紊亂(CRSD)的機制
針對如何糾正這種睡眠紊亂,曹濟民教授團隊探索了阻斷或減輕高膽酸血癥誘發睡眠紊亂的治療方案,發現降低血膽酸水平或增加Per2穩定性對小鼠睡眠紊亂有顯著療效,為臨床上治療慢性肝病患者睡眠紊亂提供了可能的途徑。
(圖文/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