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時序輪替中,始終不變的是奮斗者的身姿;歷史坐標上,始終清晰的是奮斗者的步伐。”時代在進步,我們亦是時代的追隨者,生活的趕路人。站在時代的交匯點上,我們當代青年人應當追隨前輩的奮斗步伐,奮力接棒,奮斗前行。人生因磨礪而出彩,也因奮斗而升華。奮斗成就每一個生命的蛻變,也為國家發展注入力量。奮斗不止是年輕人的專利,而是每個追夢人頭頂的星光,腳下的征途。
管理學院2021級 張豪亮
在深山中長大,他下定決心改變全村被困在山谷的命運,從他當上黨支部書記起,他帶領全村人用“愚公移山”的毅力,歷時7年,在山谷鑿出一條條蜿蜒曲折如蒼龍的出山公路。道路鑿通后,他又重新出發,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開發產業,歷經15年,原本與世隔絕的村落,現在已經有了絡繹不絕的游客,鄉親們也過上了富裕的生活。2020年,村民人均純收入達一萬元左右,比修路前整整多了43倍。他牢記初心使命,百折不撓,鑄就了“下莊精神”。他是一名普通黨員——毛相林。
很早之前,還是孩子的毛相林就常常聽到人們因為攀爬山路出現意外的噩耗,從他記事到1997年之間就出現了23次意外,改變家鄉的種子就此在他的心中埋下。后來,毛相林在1997年繼任了下莊村黨支部書記,但是要改變村子的面貌,唯一的辦法就是修路。他在村委會上提出了修路的想法,要修一條從“井底”到“井口”的公路,當時有人質疑、有人嘲笑、有人否定。在沒有資金、沒有重型機械設備條件下,要硬生生地在這山谷里鑿出一條路,這讓當時的村民想都不敢想。毛相林并沒有被這些問題所打倒,他給村民們算起了一筆筆的細賬,談起了修路的好處,講起了黨的使命和決心。他告訴村民:“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就算我們這代人窮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讓下一輩人過上好日子!”通過一次又一次的磨嘴皮算細賬,村民們總算有了修路到底的決心。在修路期間有過數不盡的挫折。有次他問鄉親們這路還修不修了,黃發垂髫都舉雙手喊,“修!”。他的眼淚再也憋不住了,他下定決心,為了下莊村的下一代人不再被這山谷所困,就算他們這一代人犧牲一點又算什么呢,一定要讓下一輩人通過一條條的公路走出大山。那片山,曾經將祖祖輩輩困在這見不到天日的谷底;現在,一代又一代的人走出了大山,而山上,埋著那些為修路而犧牲的父老鄉親們……
16年前,毛相林帶領100多名下莊村的父老鄉親,用自己的決心,用自己的雙手,在絕壁之上鑿出了這條8公里長的公路。現在,毛相林和村民們也要繼續用雙手鑿出新的“脫貧之路”,續寫“愚公移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