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4月以來,“奮斗的我最美的國”征文活動得到了廣大同學們的踴躍投稿。在這幾位同學的文章中,它可以是一段成長的故事,一人家鄉(xiāng)的變遷,一句響亮的口號,一個熱忱的信仰。我們將持續(xù)倡導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看得懂的故事講好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進一步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三晉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用我們的青春本色講好故事、講好道理。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2021級 王彤
自從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決定》,全國上下一盤棋,打響了脫貧攻堅戰(zhàn)役的槍聲。直到2020年底,中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今天,各地的黨員干部仍舊奮斗在第一線,致力于防止返貧和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加快農業(yè)農村現代化。
我所生長的靈丘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東南角,它是中國的貧困縣之一。群山環(huán)繞,經濟閉塞。零幾年時,煤礦業(yè)較為發(fā)達,曾帶給了這座小城一絲曙光。但是隨著08年經濟危機席卷全球,有了些許經濟活力的小城再次陷入了沉寂。在黨的領導下,靈丘縣領導班子學習黨的思想,用第三產業(yè)拉動經濟增長,促進消費同時發(fā)展第一產業(yè)和第二產業(yè),農商旅“三駕馬車”齊頭并進,使這個小城重新煥發(fā)出活力。今年寒假,我和當地的一個愛心團,驅車去往一個村莊看望孤寡老人。他們大多數是留守老人,有的因病致貧,有的無勞動能力致貧,還有的是缺乏技術致貧。見此苦景,駐村第一書記劉書記挨家挨戶地走訪,了解各貧困戶的情況,將這些人員的情況做了詳細的記錄。同時尋找到靈丘縣德賢愛心文化團,與他們一起在村莊里面辦了一個愛心小食堂,專門為這些老人提供一日三餐,使他們免受饑餓之苦。劉書記運用他的人際關系向社會宣傳愛心團,愛心團組織人員加入,舉辦了食堂建立等愛心活動。愛心團里的人們,每天捐助一元錢,領導層將這些錢匯總起來,購置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保障基本生活困難的村民。這些孤寡老人的溫飽問題得以解決,而劉書記和愛心團時常上門拜訪關懷,也帶給了他們精神上的撫慰,幸福的笑容逐漸洋溢在他們布滿皺紋的臉上。而這個村莊,也在劉書記不同方法的幫助下,逐漸擺脫了貧困。經過幾年奮戰(zhàn),靈丘縣終于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開始奔向農村農業(yè)振興的現代化道路。
也許,“劉書記”們的作為并不能給老人帶來多大的利益;或許,書記的行為也說不上有多大的回饋于自身。但,就是這樣簡簡單單、平平常常的辦法,便是對于正處于脫貧攻堅的小山村的最大助力。他解放了正處壯年的勞動力,讓他們去大城市逐夢,沒有過多的羈絆;他解決了已是晚年的老人的溫飽,令他們可安享晚年,不再煩惱。這僅僅是中國脫貧道路上的一個小小的縮影,卻反映了無數黨員干部奮斗在第一線,不畏艱難,堅持不懈,全心全意為人民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的真實寫照。
回望百年歷史,國運坎坷,波瀾壯闊。然而經無數中國共產黨人齊心協(xié)力,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黨旗更加鮮紅,黨徽也更加鮮艷和璀璨。作為一名新時代新青年,我們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唯物史觀,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運用到今后往日實踐,擔當起時代大任,譜寫時代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