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家國興盛,生民安康,是無數人的祈愿。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袁隆平院士常年奔走于麥田之中;吳孟超院士期頤之年,依然手持手術刀……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中華民族之所以愈發燦爛輝煌,則正是因為有這些無私奉獻的偉大先烈們,他們櫛風沐雨,嘔心瀝血,他們任勞任怨,愛國愛黨,他們永遠地停留在了歷史的豐碑上,也永遠地停留在了中華兒女的心頭……
法醫學院2021級 王翔翼
空氣中漸濃的熱意叩響了夏日的大門,在這個播種希望和收獲的五月,在新一代人奮斗的長征路上,人們凝眸回望,看向了那位在去年離開了我們的老人,從悲痛中再次汲取新的力量。
“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記得最開始了解袁爺爺是在小學的課本上,我為了預習課文,便上網搜索他的資料并被深深地震撼到了。“民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等道理都是我們打小就被教育的理念,所以當鼠標一點點劃過他的功勛履歷時,我只覺得那成倍增長的數字大得驚人。慢慢地長大了,我偶爾也會搜索袁爺爺的演講和采訪視頻來看。每每看到他戴上草帽,深深地彎下腰桿或撫摸或輕捻著稻穗時,恍惚間我覺得,與其說他是位科學家,不如說他是個辛勤的耕作者。記得袁爺爺也就此解釋過,對農業科學家而言,田間地頭就是他們的實驗室,是他們的主戰場。光有理論是不行的,所以下田不僅是他的日常,也是他帶學生的“門規”。隨著年齡漸長,袁爺爺體力與年輕時相比大不如前,但他從未停下過前行的腳步,從播種、選樣再到研究,每個步驟他都會事無巨細地進行到底,也正是有著這種鉆研到底的精神,袁隆平老先生這一生為我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采訪中的他暢想著美好的未來,樂呵呵地說著自己的夢,似乎耄耋之齡對自己,對自己的目標而言并無影響一般。而在我們的記憶里,他也是永遠奮戰在科研的一線上,奮戰在讓全國人民有飯吃,吃飽飯的征途上。而這些艱苦卓越也恰恰讓我們:雎粵慫丫攀嗨炅。但是黨和人民永遠不會忘卻他所做出的偉大貢獻,在2019年由習近平總書記簽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國勛章”,這是對其為黨和人民做出的突出貢獻的嘉獎,更是對袁爺爺的一種肯定。即使在擁有了這般榮譽后,袁爺爺也沒有驕傲自滿,而是更加勤懇地工作,不愿辜負人民和國家給予他的希望,親手播種下了無數充滿愛的種子,實現了更多人解決溫飽的夢想。
去年年初,他不顧身體的病痛,仍堅持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開展科研工作。過度勞累終是讓“90后”的他扛不住了,當他逝世的消息從老師講課的屏幕中彈出時,我記得教室一下就安靜下來了,甚至有人直接落下淚來……苦痛掙扎千種滋味流過心頭,人們不愿相信一顆巨星的隕落,天邊明月顯現,袁爺爺的學生依舊在努力奮斗學習,似乎在向我們證明,還會有新的明星冉冉升起。只要還有人記得這顆星星,就不算是真正的離去,這些星辰依舊在遙遠的天際散發光亮,靜靜俯瞰人間,期待著自己心心念念一生的國家變得更加美麗與幸福。
“禾下乘涼夢,我是真做過,我夢見水稻長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掃把那么長,顆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則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涼。其實我這個夢想的實質,就是水稻高產夢,讓人們吃上更多的米飯,永遠都不用再餓肚子。”如今他的夢真的都實現了!足足有兩米高的巨型稻在去年的8月28日試種成功了!并且在去年的10月17日,袁隆平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破1600公斤,創造了新紀錄,而袁爺爺最后奮戰過的地方——三亞市,科研家們也不負眾望完成了雙季稻畝產1500公斤的目標,創造1586.86公斤的好成績。風吹麥浪,是袁老靈魂的回響,他日舉世無饑,你飯飽之后出來散步,經過田間青野時,如有風吹稻浪,便是袁老來回看這世間了。
我們無法抵御浪潮,但會永遠記得燈塔,雖已離去,猶如明燈照亮世人。星辰即使湮滅,光芒依然會在宇宙中旅行,穿過億萬光年來到每一雙仰望星空的眼睛里。只要有人記得,他們就沒有真正地離去。又是一年風吹麥浪,青綠永遠是希望的顏色,就像他給予新一代年輕人的一樣,澎湃昂揚,永不低頭,向袁老致敬,向每一位不屈的中國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