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家國興盛,生民安康,是無數人的祈愿。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袁隆平院士常年奔走于麥田之中;吳孟超院士期頤之年,依然手持手術刀……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中華民族之所以愈發燦爛輝煌,則正是因為有這些無私奉獻的偉大先烈們,他們櫛風沐雨,嘔心瀝血,他們任勞任怨,愛國愛黨,他們永遠地停留在了歷史的豐碑上,也永遠地停留在了中華兒女的心頭……
基礎醫學院2020級 楊東超
“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在幅員遼闊的華夏熱土上,從來都不缺乏英烈,他們勇于犧牲,為民請命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范仲淹兼濟天下的為官之道;“金刀圣手濟蒼生,披肝瀝膽寫春秋”,這是“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的蒼生大醫之道;“一稻在手,天下無憂”,這是袁隆平院士除世間饑餓的為農之道?
袁隆平院士生于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當時的人民飽受戰亂饑荒之苦,即便在戰爭平息之后亦是如此。新中國成立之初,糧食問題便是新生政權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浮夸之風的盛行,又遇天降大旱,在我國發生了三年大饑荒,因此而餓死的人達數百萬之多。面對如此情形,在農院從事工作的袁隆平痛心疾首,決心培養出高產的超級雜交水稻。然而培育雜交水稻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試驗田的水稻在培養之初便經歷了暴風雨,導致其被盡數破壞,袁隆平三年的心血就此付之東流。在培養過程中,最艱難的一步就是尋找“敗育株”。“敗育株”是存在于理論中的一株雄性不育株,沒有人真正見過它,且它的出現只在艷陽高照的正午時刻。就這樣,袁隆平帶領著團隊,頂著炎炎烈日,猶如大海撈針一般在稻海中尋找那一株稻草。在歷經數十年的風吹雨打,袁隆平從一個知青變成了黢黑瘦小的老人,然時光終不負有心人,他終于培育出了超級雜交水稻“南優二號”。
超級水稻的成功研發震驚了世界,各國競相尋求購買專利,然而,本可以憑借這項專利成為千億富翁的袁隆平卻將雜交水稻技術無償給予世界各國,因為他的初衷是消除人類之饑餓。正是因為有超級雜交水稻的成果,才讓我國在糧食戰爭中大獲全勝,使國外邪惡勢力再也不敢在糧食方面對中國有任何“非分之想”。
袁老有一個“禾下乘涼夢”,夢里水稻長得有高粱那么高、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如今的我們距離這個夢愈來愈近,不久的將來,這個夢終會實現。袁老在彌留之際,還掛念著祖國的孩子們有沒有吃飽飯,這是怎樣的大愛無疆。斯人已逝,精神長存,如今的我們定不負袁老所托,好好吃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更加努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