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公共衛生學院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教研室強梅和王莉教授課題組在期刊《Frontiers in Genetics》(JCR 2區,IF:4.007)上發表了題為“Methylation of Imprinted Genes in Sperm DNA Correlated to Urinary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Exposure Levels in Reproductive-Aged Men and the Birth Outcomes of the Offspring”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結果揭示父源性環境非職業暴露對胎兒的生長有影響,其可能機制是通過父源性生殖細胞表觀遺傳學修飾改變所介導,從而為不良出生結局發生的遺傳學病因提供理論依據。
近年來,強梅和王莉教授課題組連續開展生命早期環境污染物父源性暴露對表觀遺傳修飾的改變,及對子代胚胎發育、不良妊娠結局影響的相關研究,先后在《Chemosphere》(2019,228,586 – 594, IF:5.778)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19,16 , 2606,IF:2.948)上發表了相關研究論文,發現父系生殖細胞印記基因甲基化區對環境致畸物極其敏感,且通過表觀遺傳多基因效應和潛在的表觀遺傳代際傳遞支持父系介導機制,同時印記基因甲基化可能成為代表早期環境有害因素影響胎兒發育的重要表觀遺傳學標志物,為不良出生結局病因學和發病機制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目前,課題組正通過建立圍孕期出生隊列,以期進一步探討生命早期不良環境暴露的生殖發育毒性。
(圖文/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