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肆虐全國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又一次擲地有聲地向我們發出了嚴峻拷問:病從口入,雖“老生常談”,而追本溯源,均體現在了我國公眾缺失的科學素養。對癥下藥,才能“事半功倍”,我國公眾科學素養的突出短板究竟在哪里?而提升城鄉居民疾病風險防范能力的“靈丹妙藥”又該如何配制?《光明日報》于2020年2月17日發表了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關于提升公眾食品安全素養的階段研究成果,其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為契機,通過網絡問卷方式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6472為受訪者進行調查(調查仍在持續跟進中),深入剖析了我國公眾科學素養的短板所在。調查發現,我國估計約有超過7000萬人不同程度地食用過野生動物或不明來源的動物性食品,而其主要源于公眾對野生動物食用安全性及其營養價值的認知誤區。為此,文中提出了“把住食品安全關,提升公眾食品安全素養”的科普路徑,在嚴格貫徹中央決策,形成黨和政府推動、以人民為中心、全民積極參與的大科普格局的前提下,更要積極推進公眾科學素養提升的基礎工程與繼續教育工程,并充分融合傳統手段與現代技術,豐富平臺渠道,拓展公共健康科普資源。
此研究我校管理學院陸姣副教授積極參與,與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共同完成了相關成果。


(管理學院 王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