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聚焦國內外相關領域熱點難點問題,重點開展放射性分子影像精準診療、法醫司法鑒定、職業損害防治等關鍵理論與技術研究,著力解決相關特殊行業和領域國際前沿理論與實踐問題,為“健康中國”和“法治中國”的實現提供有力支撐。
放射醫學(核醫學)方向
放射醫學(核醫學)方向圍繞放射性分子影像診療技術,重點開展核醫學及納米分子影像學基礎和臨床研究,其中在冠脈不穩定斑塊、放射性心臟損傷、腫瘤納米分子影像及腫瘤的早期診斷和療效評估等基礎和臨床研究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獲批山西省分子影像技術與設備研發與轉化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國家創新型放射性藥物及新藥臨床評價技術平臺。獲得國家科技重大專項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儀器研制項目1項、中國工程院戰略研究與咨詢重大項目1項、國家衛生健康委放射影像標準數據庫建設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省級各類科研項目近100項。團隊自主研發了國產化率100%的“放射性藥物自動制備裝置”(注冊商標“輻睿智配”),大幅度降低了工作人員的輻射劑量。與聯影醫療合作研制出世界首臺核磁光電一體化五模態實時同步腦成像設備PMEEN,實現了腦科學研究五模態成像設備零的突破。發表在JNM、EJNMMI、ACS Nano、J. Colloid Interface Sci等SCI研究論文52篇,中華系列期刊研究論文100余篇。

圖1:與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共建聯合實驗室
法醫學方向
法醫學方向圍繞疑難復雜案件的法醫學鑒定,重點開展法醫毒物動力學、損傷/死亡機制、復雜親緣關系鑒定等研究。“十一五~十三五”期間連續獲得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科學基礎性工作專項課題(子課題)10余項,2020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首創法醫毒物動力學新分支學科,參與制定14項國家公共安全行業標準,應用于重大疑難案件鑒定。在毒物入體時間判定、多指標聯合推斷損傷時間和法醫疑難物證多標記解析研究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
職業病學方向
職業病學方向聚焦山西省產業結構所引起的職業健康問題,主持或參與多項國家科技攻關計劃,獲2003年職業病診斷領域的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8年山西省自然科學二等獎,2009年、2011年中華預防醫學會科技二等獎,2015年山西省自然科學一等獎,2017年中華預防醫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2023年山西省自然科學二等獎。近10年職業衛生方向獲國自然項目數居本行業全國第一,在職業病、職業環境對機體毒性損害等方面的研究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首創大容量肺灌洗塵肺治療方案已全國推廣應用,2015-2019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主編英文專著Neurotoxicity of aluminum(第一、二版),研究成果受到國內外領域專家的廣泛認可。2020年獲批國家衛生健康委塵肺病重點實驗室。2023年,職業病學方向作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主要組成,主持建設全球最大的煤礦工人隊列,旨在為相關工業產業各類職業病的衛生決策提供科學數據和方法支撐。
運動醫學方向
運動醫學是骨科的一個子專業,主要圍繞各種運動損傷、關節疾病及其他運動系統相關疾病重點開展診斷治療康復方向的臨床和基礎研究,研究方向包括:骨與關節損傷修復的基礎和臨床研究;脊柱脊髓損傷退變的基礎研究及臨床解決方案的開發應用;退行性骨關節疾病的發病機制、診斷、治療;原發性惡性骨腫瘤的基礎研究;骨與關節損傷防護的生物力學研究;骨關節病專庫大數據平臺建設等。2023年榮獲我省骨科學研究領域首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集成項目。目前承擔省部級科研項目160余項,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30余項,包括863計劃、973計劃、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重點研發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研經費合計約4000萬元。2018年入選第一批“136”興醫工程領軍臨床專科重點實驗室。2019年批準設立c7c7.app第二醫院骨科院士工作站。2021年通過山西省衛健委評審入選“四個一批科技興醫創新計劃”,建設“骨與軟組織損傷修復國家級培育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