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介紹
基礎醫學院前身為1958年成立的基礎醫學部,1999年更名為基礎醫學院,是學校最早建立的院系之一,也一直是學校教學科研的先進單位。歷經多年建設,學院現有14個系、教研室,并有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基礎醫學);生物學和基礎醫學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生物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擁有全省唯一的生理學國家重點學科、細胞生理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設有細胞生理學、出生缺陷與細胞再生、實驗動物與人類疾病模型3個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山西省新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創新中心;有細胞新生再生與出生缺陷防治和消化系統高發惡性腫瘤防治2個山西省科技創新團隊。
學院現有專職教師261人,終身教授3人,教授31名,副教授76人,講師及以下106人,實驗技術人員45人;博士生導師29人,碩士生導師92人;杰青、優青各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名,“三晉青年學者”3名,“131”領軍人才8人,省學術技術帶頭人3名,省級教學名師8人。
學院科研項目獲取能力不斷提升,生物學科獲山西省優勢學科攀升計劃支持,基礎醫學學科獲得山西省“1331”特色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資助,在國務學學位中心組織的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生物學學科獲得“B-”。學院近五年獲得國科金38項,省部級項目156項,發表SCI論文285余篇,專利48項。學院同時承擔著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及繼續教育等各層次60余門課程的教學任務,擁有一大批獲得國家、省、校各級教學競賽獎項的優秀教師隊伍,建成1門國家級大學公開課(生理學),7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獲批國家級教改項目2項,省教改項目12項;近五年參編國家級規劃教材17部,其余教材和專著28部;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2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
專業介紹
學院向來高度重視本科生的培養,學生入學后即遵循導師制,從而實現導師對學生全方位一對一的指導。目前共有基礎醫學和生物制藥兩個本科專業招生。基礎醫學專業以基礎醫學、生物學、臨床醫學為主干學科,培養具有扎實的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和醫學專業理論知識,熟練掌握醫學和生物學研究的常用技術、科研方法,具備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基礎醫學專門人才,學校提供優秀學生繼續進入碩士和博士培養的快捷通道,未來作為高層次基礎醫學復合型人才充實高等院校基礎醫學教育和生物醫學研究教學科研人員隊伍。
生物制藥專業以化學、生物技術及生物制藥學為主干學科,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與一定發展潛能,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與較強的實踐能力,能夠在生物醫藥高新技術產業、高等醫藥院校、藥事管理等相關領域從事生物藥物的研究與開發、生產、技術創新、成果轉化、質量控制、教學與管理等工作,具有較強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級應用研究型生物制藥專門人才。
對外交流
學院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美國杰弗遜大學、貝勒醫學院、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等眾多科研機構簽訂合作協議,開展研究交流合作。
學生風采
學院自2013年開始主辦“大畫醫學”活動,今年第七屆,除本省范圍的醫學生以及醫學專業留學生參加外,還擴展至本省范圍內非醫學類專業的學生以及教師參加。學院學子在省內外各級賽事中屢獲佳績:2019年,我院校級“互聯網+”比賽獲獎項目9項,并獲校級優秀組織獎;2018年,我院獲批國家級雙創項目3項,省級雙創項目4項,校級雙創項目3項;省級“互聯網+”大賽獲獎項目1項,校級“互聯網+”大賽獲獎項目3項。2017年,我院獲批省級雙創項目3項,校級雙創項目16項;省級“互聯網+”大賽獲獎項目2項,校級“互聯網+”大賽獲獎項目9項,并獲校級優秀組織獎。獲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山西賽區一等獎3項,優秀獎3項。獲“時代新人說”征文比賽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10項。2017年“普譯獎”全國大學生翻譯比賽優秀獎;第九屆“認證杯”中國數學建模網絡挑戰賽全國比賽二等獎;外研社杯英語寫作比賽初賽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
就業深造
學院對畢業生的升學、就業指導和服務非常重視,積極培養增強學生繼續升學的深造意識,鼓勵學生考取各級公務員,同時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就業渠道和資源,搭建學生與就業意向單位之間的橋梁,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近年來,赴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天津大學、中山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深造的學生比例不斷提升。眾多畢業生進入各級醫院、疾控中心、衛健委等醫療衛生部門及各類醫藥和信息企業工作。學院定期跟蹤畢業生深造及就業情況,建立科學的反饋機制和評價體系,為學生的就業深造服務提供有力的借鑒和幫助。
招生專業:基礎醫學(五年制)、生物制藥(四年制)
咨詢電話:0351-3985180